27 7 月, 2025
香港舊屋防水案例:天台老化點樣用PU膜翻新?
作為一名在香港從事防水工程多年的資深工程師,我見證過無數舊屋因防水層老化而導致的漏水問題,特別是天台位置,長期暴露於風吹雨打,防水層容易出現裂縫、老化甚至失效。今天,我想同大家分享一宗經典的香港舊屋防水案例,講解如何利用PU膜(聚氨酯防水膜)進行天台翻新,解決漏水問題,並確保長久的防水效果。以下內容將深入探討防水工程的步驟、PU膜的優勢以及在香港環境下的應用技巧,希望對有需要的業主或同行有所幫助。
香港的舊屋,尤其是建於70至80年代的唐樓或早期公屋,天台的防水層多數採用傳統的瀝青或水泥砂漿材料。這些材料在使用多年後,會因熱脹冷縮、天氣侵蝕或結構沉降而出現裂縫,導致滲水問題。滲水不僅影響頂層住戶的生活,還可能對樓宇結構造成長期損害。因此,選擇合適的防水工程方案至關重要。而近年來,PU膜作為一種高效、耐用的防水材料,逐漸成為香港防水工程中的熱門選擇。
在這宗案例中,我們接手了一棟位於九龍區的舊唐樓天台翻新項目。該天台面積約800平方呎,防水層已使用超過20年,表面出現多處裂縫及剝落,導致頂層單位經常出現滲水情況。經過現場勘察,我們決定採用PU膜作為主要防水材料,並結合專業的防水工程技術進行翻新。以下是具體的施工步驟,讓大家了解如何在香港的環境下有效應用PU膜。
步驟一:天台表面清理與修補
在任何防水工程開始之前,徹底清理天台表面是第一步。我們首先清除了天台上的雜物、塵土及舊防水層的鬆散部分,確保表面平整乾淨。對於有裂縫或凹陷的位置,我們使用了專業的修補砂漿進行填補,並等待完全乾燥。這個步驟非常重要,因為如果表面不平整或有殘留水分,會直接影響PU膜的附著力及防水效果。
步驟二:底層處理與底漆塗刷
清理完成後,我們在天台表面塗刷了一層專用的防水底漆。這層底漆能增強PU膜與基層的黏結力,同時填補細微的孔隙,避免日後滲水問題。在香港潮濕多雨的氣候下,底層處理尤其重要,因為高濕度容易導致材料附著不牢。底漆塗刷後,需要等待4至6小時乾燥,期間確保天台不受雨水或人為干擾。
步驟三:塗刷PU膜防水層
當底漆完全乾燥後,我們開始塗刷PU膜。PU膜,即聚氨酯防水塗料,是一種液態防水材料,塗刷後會形成一層無縫、柔韌且高強度的防水膜,非常適合香港舊屋天台這種複雜結構的防水需求。我們採用了兩層塗刷法,第一層均勻塗刷後等待約12小時乾燥,再進行第二層塗刷,以確保防水層厚度達到標準(一般為1.5至2毫米)。在塗刷過程中,我們特別注意天台邊角、排水口及牆腳位置,這些地方容易積水,必須加強防水處理。
步驟四:保護層與測試
完成PU膜塗刷後,我們在天台表面加設了一層保護層,通常是薄砂漿或專用保護塗料。這層保護層能防止PU膜因長期暴露於紫外線或人為踩踏而老化,延長防水層的使用壽命。最後,我們進行了閉水測試,即在天台注滿水,靜置24至48小時,檢查是否有滲漏情況。測試結果顯示,這次防水工程完全解決了天台滲水問題,頂層住戶亦表示再無漏水困擾。
為什麼選擇PU膜作為香港舊屋天台翻新的主要材料呢?首先,PU膜具有極佳的彈性和抗拉伸能力,能適應香港因季節變化而導致的結構微小變形。其次,PU膜施工簡單,無需大型機械,特別適合舊屋天台這種空間有限的環境。此外,PU膜的耐候性和抗紫外線能力亦非常出色,經得起香港多雨多颱風的氣候考驗。根據維基百科對聚氨酯的介紹,這種材料在防水工程中的應用已非常成熟,且具備良好的化學穩定性。
當然,選擇防水工程方案時,業主亦應考慮成本與效果的平衡。雖然PU膜的初期成本可能比傳統材料稍高,但其使用壽命可達10至15年,甚至更長,長期來看反而更為划算。同時,香港的舊屋翻新往往涉及多方協調,例如與管理公司或街坊溝通,選擇經驗豐富的防水工程團隊能有效減少施工期間的爭議與問題。
總結而言,利用PU膜進行天台翻新是香港舊屋防水的一大解決方案。無論是從材料特性、施工便利性還是長期效果來看,PU膜都能滿足香港特殊環境下的防水需求。如果你的舊屋天台同樣面臨滲水問題,不妨考慮採用這種先進的防水工程技術,徹底解決漏水煩惱,保護家居與樓宇結構的安全。